2012-02-16
1729次
字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而《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采访相关专家时了解到,创新体系建设亟待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弱化;创新团队培养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专家呼吁,应优化资源,整合调动产学研社会资源,构建我国新型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创新薄弱导致外企纷至
目前,我国农机企业的技术研发主要立足于技术集成方面。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机装备研发仍存在共性基础和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2011年底,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等人编制并出版了《我国涉农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8500多家农机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00多家。2010年我国农业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已达283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2768亿元,
但近年来,国外知名农业机械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国内知名品牌市场地位岌岌可危。2010年6月,《中国科学报》记者曾在东北某粮食生产基地采访,当地的大型农机装备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的这些大型农机装备,对于规模化农业生产很有优势,而国内农机具在智能控制、使用寿命等方面明显不能满足规模农业需求。
贾敬敦等人在报告中也指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农业装备产品品种近7000多种,不仅覆盖面广,而且质量精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如今,国内农机市场近10%的高端和大型复杂农机完全依赖进口,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等大型高端装备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
协同创新是关键
在报告中,贾敬敦等人呼吁,在加强组织规划,健全多元长效投入的基础上,要尽快构建新型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以大专院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现代研究院所和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农机科技服务部门、中介机构和农机大户为主的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体系,以质检部门和企业为主的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体系。
贾敬敦等人强调,要通过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跟踪国际技术和产品发展前沿,重点解决行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巨大和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农机装备的说法,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的认同。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农业节水设施装备为例,我国即应针对南方干旱和北方干旱的不同特征,开展研发创新。
成果转移转化是最难的问题,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贾敬敦建议,要以联盟为主体,整合企业、院所、大学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实现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集成创新和“零距离”成果转化。
而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加快建设农业装备领域具有公益性、面向全国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和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重点开展结构材料、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传动、实验检测和设计制造等研究。
中低端产品占比超 90%,渠道数字化滞后:农机企业 “四老” 危机有多致命?
2025年中国农机出口市场保持强劲增势 2025年,中国农机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势。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较之去年同期,增速提升2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6.8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1%;贸易顺差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 从出口区域分析,中国农机
2025-08-28跳出低价竞争,构建农机企业新型竞争格局
2025-07-16上半年农机市场:需求深度调整 高端产品加力发展
2025-07-15农机企业十五五战略发展路径思考
2025-07-14农机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