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机械化水平 60%
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预计达到61%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今年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玉米机收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通过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精心组织、有序调度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大力推行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今年春耕、三夏、三秋的农机作业机具实现了供需平衡。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三夏投入联合收割机总量达到55万台,较去年增长1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超过30万台。机收水平达到92%,较上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五大小麦主产省机收水平均超过96%。全国麦收基本结束时间较去年同期提前4~5天,为秋粮生产争取了农时。
今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分别超过38%、81%,其中早稻机收率74.8%,同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
通过加强政策带动、扩大示范引导、完善技术服务等措施,全国玉米机收面积新增4500万亩,机收水平超过56%,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为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松整地作业 1.5亿亩
今年,各级农机部门强化深松作业的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任务督导,抓住春播前和秋收后两个重点时段,积极组织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深松机械投入深松整地作业,全年累计完成作业面积1.5亿亩,超额完成1亿亩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增产基础。
作为开展深松整地的“主战场”,东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的深松作业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为调动农民开展农机深松整地的积极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这些地区开展了秋季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采取“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方式发放作业补助,补助资金在2014年全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统筹安排。
地方政府随之政策跟进,据了解,吉林省今年实施旱田高标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600万亩,补贴标准为使用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每亩补贴20元,鼓励地方财政增加投入,对农机深松整地进行叠加补贴。河北省财政按照每亩25元的标准,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农机深松技术示范区以及其他群众要求迫切的适宜地区1400万亩实施深松作业补贴。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近年来,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有效解决了耕地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显著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对比试验显示深松地块小麦、玉米平均亩增产10%左右。
购机补贴 237.5亿元
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237.5亿元,同比增加20亿元。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受益农户预计超过400万个,补贴农机(具)超过540万台(套)。
今年,农业部、财政部进一步推进补贴制度改革创新,全面推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21个省份选择部分粮食生产耕种收及烘干等关键环节急需的机具品目实行敞开补贴。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程序,开展了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符合条件的购机者选择购置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外的产品,也可申请补贴。同时加强补贴实施监管,大力推进政策信息公开,重拳打击违规违纪行为。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机装备总量平稳增长,装备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预计达10.76亿千瓦,同比增长3.57%。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的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预计达572万台,同比增长8.6%,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仅增长0.6%。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保有量预计达到66.5万台,同比增长9.7%,
截至11月15日,中央财政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3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7324万元。全国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保有量预计达到34.3万台,同比增长20.1%。辽宁等省对购买玉米收获机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优先满足农民购机需求。河北省今年38.7%的补贴资金用于了玉米收获机,新增机具连续3年超过9000台。
农机金融租赁市场 1000亿元
经过前期在部分省市试点后,今年“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在更多的地区推开。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购机者全价购机带来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融资租赁则是解决农机购买者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之一。
农机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以及农机服务形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购买农机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如同城里人可以“贷款买房”,农机租赁可以使许多农民在现阶段经济许可的条件下用上农机,将成为今后我国农机购置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分析认为,随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进行机械化耕作的土地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未来农机租赁市场容量将超过1000亿元。
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其中,农机金融租赁服务作为农机购置的重要方式,可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硬件的完善和农机产业发展,从而将带动农业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加快。
9月5日,中国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为:先进农业生产和经营设备租赁、传统农用机械设备升级改造、大型农机具租赁等支持农用机械设备推广的涉农租赁业务。
金融租赁为破解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租赁方式解决“贷款难”,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加贴息缓解“贷款贵”,金融机构认可、农民欢迎,政府解了难题。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探索扩大大型农机具租赁试点范围,进一步总结摸索风险可控、具有普适性推广价值的农机金融扶持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
土地流转 3.8亿亩
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内农民的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8%。其中,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67万户,还包括98万个合作社。土地流转类型主要有转包、合作、转让、互换、入股和租赁等。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加快之势。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比重逐步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片面追求流转规模、比例,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有的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
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意见》提出,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并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要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照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
《意见》强调,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
业内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为推进农机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挥优势,而土地通过确权登记等制度保证之后,堵住了之前的一些政策漏洞,规范土地流转,将会进一步加快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和加速农业机械化。
《意见》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将有利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资金实力的提升,从而解决他们在购买大型农业装备时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其购置和使用农机。而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也使这些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