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农机工业连收政策红包

2015-06-11

2804次

字体

  5月27日,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共同编制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正式发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是: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工信部日前发布的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中农业机械方面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
     为了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对提出的相关任务均设置了量化标准及资金安排计划,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安排增量资金,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中国制造2025》则强调从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税、金融、人才等更为具体的后续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的政策红包将给“新常态”下的农机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刺激下,过去十年农机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工业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不足800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3952.28亿元,农机工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03年的33.5%提高到2014年的61%。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低端产能过剩市场趋于饱和,高端产品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已成为农业装备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将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为农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中国制造2025》明确,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并行制造、模块化、快速资源重组技术的应用。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标志性的高效、智能、节能环保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为重点,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走出去”,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搭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全面提升行业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