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
4977次
字体
近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印发,其中明确提出了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要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农机行业经过了发展的“黄金十年”,农业机械保有量明显上升,应用领域从粮食生产向各种经济作物延伸;耕作模式从简单粗放的大田农业向科学管理、高效高质的设施农业转变;从关注生产过程到重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可以说,以全程机械化为重要抓手,大大推动了农机全程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机化水平的确取得很大提升,但离农机强国的距离还很远。随着众多农机企业对于2018年农机市场出现“V”型反转的期望落空,未来农机市场将持续呈“L”型走势。当前农机装备市场一面是部分传统农机产品的饱和甚至过剩,一面却是高端产品缺乏,有效供给不足,国际化竞争态势严重。此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困扰着国内大多数农机企业;产业体系制度不够完善,行业统筹协同投入仍需强化;产业布局分散,行业结构散乱,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程度偏低。
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在提出之时就将农机装备作为十个重点领域之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同样将农机装备作为核心亮点之一,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发展全面全程机械化。在规划中,直接提及“农机”的主要有三处。
亮点一: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十一章“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之第三节“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拓展延伸,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农机行业正迎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大变革。“互联网+农机”的应用使农机实现了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于一体,提高了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的能力,在整个农业价值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亮点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十四章“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之第一节“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资本的逐利天性使得我国农机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和“粗放式”增长形态,功能类同、样式大同小异、甚至是连外形颜色都相差无几的产品充斥市场,低价无序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外国品牌垄断高端市场,关键零部件国产率较低,品牌建设滞后,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在这种市场情形之下,不论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而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农机装备的创新研发都显得重要无比。
亮点三: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十五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之第一节“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农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向来便备受重视,而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地位非常稳固,因此,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的政策红利将会持续释放。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国家财政力度不断加大,补贴金额从2004年的0.7亿元逐年增加到2017年的186亿元,2004—2017年全国补贴金额累计1847.7亿元。可见,农机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也离不开补贴政策的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落后产能将会被逐渐淘汰。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能看到其对提高农机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的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
此外,规划中虽然将农机装备作为核心亮点之一,但是后续具体的政策等方面还得跟进,否则规划也仅仅只是“空谈”了。如农机购置补贴手续繁琐的问题,如何对补贴范围内的符合资质条件的机具购置,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有序、高效便捷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解决。(来源:中国农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