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
4725次
字体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3月4日,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午的会议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并表示,建议支持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动农机装备行业发展。
施卫东认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加快农机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希望各级政府加快推动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机装备行业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经历黄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农机装备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大而不强,结构失衡、高端匮乏,与美国等世界农业强国相比,落后了3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不足5%,高端农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施卫东补充道。
在施卫东看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讲究精耕细作,缺乏科学选择的理论依据,给农机设计和应用造成很大困难。同时,由于农机装备市场空间小、利润薄,大型关键零部件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愿意介入。相关农机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很少进行技术创新和原创性设计。农机企业孤军奋战多,整体协同少,上下游配合差,导致行业整体制造水平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农机科研院所转制求生存,省级以下农机科研院所基本消亡,几所纯农机学科的大学均改名易帜,农业院校的农机学科也纷纷调转学科方向。在施卫东看来,原有农机科技创新体系被打破,而新体系尚不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弱化,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施卫东建议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农机装备工程化验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孵化培育一批农机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设计-材料-工艺协同优化。通过农机制造、销售、服务、作业控制以及合作社服务管理、金融需求等多链条多环节的信息化,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要丰富农业装备产品种类,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瞄准农业机械化需求,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施卫东说道。
农机产品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是施卫东关注的话题,他建议瞄准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农机装备。重点发展战略性农产品主要生产过程农机装备,提高农机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他还建议,加强农机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以农机装备为主要特色的相关高校农业工程学科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培养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为实现农业装备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施卫东最后提到,还要强化知识产权,提高国产农机的国际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农业装备产能联盟及对外援助项目,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