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2499次
字体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机产品智能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三个领域:
一、农机具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的动态监管。农业农村部对深松作业、秸秆打包离田等给予财政作业补贴。为了对深松深度、深松面积、打捆数量等进行有效考核和监管,遏制和杜绝套补和骗补财政资金的行为,在深松机、打捆机等农机具上广泛使用了智能监管系统。该技术的实施,一是促进了农机传感器、控制器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加快了农机化生产管理平台的建立和使用,吉林省、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等部门的管理平台都运营的比较好。另外从事无人植保飞机、精密播种、谷物烘干等农机企业也纷纷开发智能管理APP,提高了农机产品的智能化和服务水平,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北斗导航在农机产品的应用。近三年农机企业借力国家军民产业融合政策,广泛应用导航技术和产品,农机导航技术应用发展地非常快。目前,北斗导航装置已经成为大中型动力农机(拖拉机、收获机、植保机等)的标准前装配置。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技术在农机产品的应用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这项技术不仅为农机使用者、管理者带来了方便,也为农机制造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其实用价值得到青睐。1)我国农机实施“三包”服务,精准定位让企业服务非常便捷、及时、高效,大大降低了”三包”服务费用;2)位置服务为跨区作业机具和机手及时提供供需信息,提升了机器的作业能力;3)北斗导航农机能保障精准作业,如新疆棉花播种、中耕、收获各个环节借助北斗导航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用户所接受和赞誉。
三、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东风井关、苏州久富等企业在建三江农场等地进行插秧无人化的试验和示范,有了比较好的进展。今年东北插秧机机手的费用每人每天700元,人工成本上升很明显。无人插秧实现了无人化或少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黑龙江、内蒙古、江苏等地也在积极进行无人农场、农机无人作业的试验工作。
我国农机工业正在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机重点突破瓶颈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机可靠性,二是提升农机作业效率,三是提升绿色节能水平,这些都要依赖农机的智能化才能实现,也只有不断提高农机智能化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十四五”农机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是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
农机智能化推进时不我待,除了市场迫切需求、政策大力支持外,还恰逢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发动机国Ⅳ排放升级对农机智能化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大数据管理平台,使农机排放监管从样机管理升华到行业监控,精准定位、位置上传才能实现标准配置。国Ⅳ升级后大部分使用柴油机的农机产品都必须强制性地安装和使用导航系统,位置上传和定位服务为农机产品智能化提供了支撑,这是最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国Ⅳ排放发动机ECU通过程序实现数字化的精确控制,让农机手和拖拉机、拖拉机和农具“对话”、信息反馈协调发力。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呼吁要借力国Ⅳ排放升级,加快推进我国农机智能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化。
国产高端拖拉机产业化步伐加快。中国一拖、雷沃重工、常州东风等领军企业经过数年的研发攻关,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将陆续进入市场。山东雷沃传动公司用于收获机的HMT无级变速箱、浙江海天公司拖拉机全动力换挡变速箱、北京博创联动公司电控转向器等智能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突破。国产新能源动力拖拉机的研发也在抓紧推进。电动拖拉机不仅可以电机驱动和控制,还能为后悬挂或牵引的播种机等机具供应电力,让电驱精密排种等先进技术得以实现。
农机智能化产业升级“十四五”期间重点要突破的工作有三个方面:第一,核心技术和基础部件的突破。目前国产农机专用传感器、控制器、数字底盘、总线技术等还非常薄弱。农村农田地面基站不足,农机精密播种导航需要的通讯网络还不能全覆盖,尤其是田间地头存在信号盲区。第二,标准制定和宣贯。智能化产品所需的数据交互接口、通讯协议与数据格式、无人作业质量评价体系等等都还缺少,一些标准的起草还缺乏检测能力和实验数据。协会要组织和协调农机企业,加快团体标准的起草、审定、发布等工作。第三、行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智能化需要数据的有效传递和积累应用,国Ⅳ排放监管、农机化作业管理、农机导航作业、企业农机后市场智能服务等等都需要安全的、权威的大数据平台。中国农机企业多,产业集中度有限,企业自身平台建设资源有局限性、应用有排他性。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已经与政府管理部门、农机制造企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推动和促进数据大平台的建设工作,期望提供面向行业的智能数据服务平台,以解决农机智能化发展的重大瓶颈。(2020年10月21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