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179次
字体
目前,农机市场存在着四个关键的确定性因素,将继续推动农机市场文件发展。政策方面,国家持续推进的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导向与支持。国内市场层面,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断推进,对农机产品的需求规模持续攀升。技术上,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融入让农机性能与作业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必然发展方向。海外市场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等带动农机出口机遇增加,国际合作与竞争促使国内农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这些因素共同塑造着农机市场的发展格局。
确定性因素之一:惠农政策持续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战略安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给农机行业健康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一是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自2004年以来,我国惠农政策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具有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于优化调整农机产品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引领农机研产推用全链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相关惠农政策力度会持续加大,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机购置与应用进行补贴,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降低农民的购机成本,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意愿。
二是农业现代化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标志。国家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机行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推动农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为农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在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率、畜牧养殖机械化率、水产养殖机械化率目标。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农机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开展农机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高农机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2024—202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部分内容体现了“优机优补”的导向,重点支持智能化、高端化农机发展,对技术相对落后的机械档产品退坡降档,引导动力机械迭代升级,
确定性因素之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2025年,预计农机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主导产品销量继续呈现出恢复式增长。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更多、更高效的农机产品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为农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土地流转政策促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对农机的需求具有集中性和多样性。这些经营主体对大型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大型、高效的农机设备有更强烈的需求,为农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需求规模。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农民对农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农机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从购机客户年龄结构看,40-60岁客户占比达到70%左右。这些客户多数年龄偏大外出打工机会较少。由于拥有农机作业的一技之长,多从事农机作业以增加收入来源。
确定性因素之三:产品品质不断进步
国四产品切换后,高品质、中高端、智能化、复合型产品发展提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推动农机产品品质提升、提质增效方向发展。动力换挡拖拉机、智能远程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农机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机的作业精度、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和劳动强度。
国内农机企业研发、掌握了Hi-Lo动力换挡、部分动力换挡、无级变速(CVT)拖拉机制造相关技术,并实现了商品化销售。多家企业研发出了多速自动动力换挡传动系,液压机械无级变速技术不断取得有效突破。头部企业已经攻克无级变速拖拉机制造技术,结束了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的历史,突破了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等重型拖拉机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有力支撑了高端智能拖拉机产品的发展。
农机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零部件国产化突破,“一大一小”两头推进农机装备提挡升级,实现了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产品的批量化制造,逐步实现了有好机用的目标。
新能源技术应用提速。新能源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是未来的趋势。电动拖拉机、混合动力拖拉机等新能源农机具有环保、节能、低噪音等优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多家企业已经推出了新能源农机产品,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农机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
确定性因素之四:出口市场潜力大
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国家和区域继续保持需求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对农机的需求较大。中国农机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满足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农机企业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出口市场的潜力逐渐释放。部分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进口持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拖拉机出口主要集中在东欧、东南亚、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南美和非洲地区,产品以中小马力、中低端拖拉机为主。欧盟和北美地区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中国农机产品具有互补优势,一些企业产品开始具备了出口的条件和基础。
国产农机竞争力提升。中国农机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国产农机的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些企业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产品水平和技术实力,为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2024年中国拖拉机出口总量预计同比基本持平。1-11月累计出口数量为13.9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8%;1-11月累计出口金额为606,489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7%。出口国家主要是孟加拉国、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缅甸等国家。预计,2025年,中国农机产品销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面对刚性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态势,不少企业有了“农机市场未来路在何方?”的疑惑。值得关注的是,农机市场阶段内将是一条蕴含诸多新趋势的“新路”,行业将呈现分化与寡头集中之态,企业要迈向精细化运营以提升利润,战略上需聚焦产品组合打造结构性竞争力,模式更要朝着精细经营及创新本质迈进。(转自农机360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