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中国农机化这条路如何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2016-12-06

3345次

字体

2004年到2014年,我国农机行业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农业机械化率随之不断提高。但是近两年来,随着跨国农机巨头的步步紧逼,本土农机企业显后劲不足,农机行业渐渐走到了转型升级的风口。如何加大国产农机的研发投入与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已成为国内农机企业必须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农机化这条路如何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我国农机领域发展短板: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却不是农机制造强国,从主要装备市场占有率来看,主要农机产品国产农机占绝对优势,但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依然较低。在刚刚过去的2016中国国际农机展上,虽然以中国一拖、雷沃重工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农机制造企业势头强劲,但约翰迪尔、凯斯等跨国巨头的产品仍引领着世界先进水平,国产农机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旧是短板。

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企业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他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

最优选择: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再吸收

与先进国家相比,农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对于我国农机企业来说只能算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面对国外历经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农机研发探索而最终研制出来的机器时,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重新去尝试一遍,最优的选择就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然后因地制宜,最后“据为己有”。

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设备、管理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创新,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研发经费,弥补本企业在技术及人才方面的不足,节省自行探索时间,降低风险,反而更快、更有效地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此外,我国地大物博,地形多样,农情复杂,一种农业模式难以覆盖全国,因此单一地引进外国机器有时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技术上的改变,才能真正落地中国市场。

 “引进消化再吸收”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但是要走好,还需要牢固的基础做依靠,否则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反哺作用:巩固做强工业基础

对于农业机械,一直以来笔者都觉得有句话说的非常贴切:农业机械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产物,农机本身的工业属性较强,但推广又有农业的属性。因此,要想做强做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农机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多时候取决于一颗螺丝钉。一台农机产品是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只有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好了,才能提高整机质量。换句话说,工业基础不行,设计再好,出来的产品照样逊人一筹。

目前,我国生产的机械零部件仍存在诸多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适中的零件可靠性和加工质量太差,这样往往使农机产品无法最优呈现。所以巩固工业基础迫在眉睫。不久前,《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要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可靠性关键技术,通过提高零部件的水平来提升整个农机产业的水平。这对发展中的农机企业来说或许将会是一剂“强心针”。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农机装备的需求逐渐转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因此注重创新研发、转型升级是我国农机企业未来必须要走的路,打好根基,做强工业基础,会让我国农机化这条路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摘自20161122 中国农机网


相关推荐